您好,欢迎访问兰州凯文中学! 招生热线:0931-2862619
关于凯文
招生简章更多>>
名师风采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师风采
学无止境 贵在读书
更新时间:2021-03-03 15:35:15  |  点击次数:8731次

 

愉快的寒假结束了,在假期里,不只学生要完成寒假作业,我校的老师们也没有停止学习。一篇篇读书心得,是老师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教育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每个假期里读一本书,这是我校老师一贯的优良传统。下面为大家分享老师们的假期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论》给我的启示

在寒假这段时间里,我利用了几天时间,读了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进行思考。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 。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 。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  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  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  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感觉刘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读起文章来更感觉亲切,似乎再听报告一样的感受,仿佛看到教授写书是的情景。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 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看了《有效教学论》我还有这样的体会,如何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 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高慎英和刘良华合著的《有效教学论》更多地从理性的角度探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式与策略。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如何组织……本书作者对这些问题都做了有益的探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者还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方法、策略进行了务实的讨论,对有效教学的方向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从而使读者明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

读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个老师深思,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给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爱的教育>>读后感

褚丽琴

《爱的教育》为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作者用平时而又饱含爱意的语言记述了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爱的教育》作者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最淳朴、最本质的爱: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以来,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多年来依然为教育界及广大人士所喜读。我认为,《爱的教育》不但儿童应读,还应推介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留些感激或惭愧的眼泪,它的影响经久不衰。但有人只把它看成儿童读物,这,不能不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间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爱的教育》一书“我们的老师”情节中有如下描述:配巴尼先生叫我们默写,他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问他有没有发热,一个学生趁着先生没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写完了先生教育我们要用功,要规矩。放学后,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请求饶恕,先生原谅了他。看到这里,我想:爱是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有事什么?配巴尼先生看见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不由自主的问他有没有发烧,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传递着配巴尼先生对学生天性的、发自内心的关怀。我揣测,配巴尼先生可能眼里含着别样的神情,俯下身,探下头,轻声的询问学生:可爱的孩子,你有没有发烧?向跳上椅子玩耍的调皮学生讲“上课要守规矩”。这场景,很亲切,也很熟悉。我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承接了老师多少有言或无言的关爱;汲取了老师多少有形或无形的关心;沁受了老师多少有意或无意的力量......当我在教育战线奋斗的三十几年教育生涯中,我的老师给予我种种的爱:关心、关怀、鞭策、激励甚至严厉的斥责、无奈的放弃与不忍等诸如此类的一切爱的热流、爱的情怀、爱的艺术、爱的结果,无不在心中流淌,无不在胸中泛起涟漪,并且无不体现在我的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地方、每一个细节。最近几年,我在学校领导的栽培下,在学校党支部的培养中,教育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教育教学艺术有了一定的升华。在教育中身先士卒,做学生的垂范,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做好自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人,都是爱的承袭者,更是爱的守望者,都是爱的创造者,更是爱的是书写着。利用课后时间,给学生辅导功课;相机找学生谈心,拉一点儿家常,谈谈理想;坐车遇见咨询我们凯文学校的有需求的家长,我会本能的、恰如其分地推介自己的学校;上课期间,关注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请学困学生进办公室进行心理、学业的辅导;相机与家长友好联系;有同事因生活琐事中午吃饭期间在特定地点流泪巧遇刘校长而忐忑,我宽慰使之释怀。为什么?我的理解是同事告知与我,是对我的信任,是爱的表达方式、我的宽慰是爱的注脚;在米书记、赵书记、王熠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牢记习总书记教导,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高二会考原来的老师离开工作岗位后,积极主动找蒲主任请求带艺术班高二八班;与高高二几位班主任老师商议并落实给这几个班加早读。一般在早七点在各班板书当天早上的早读任务、要求,并与学生共同朗读。几位班主任老师始终坚持在位。特别是王文全老师、李建忠老师。这,不能不使我感动,干劲倍增。学生认真完成的一份份试卷,使我感到他们的成熟。积极、诚恳与新进青年教师探讨学科问题、探讨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教研组活动中,给予作课老师中肯、有见地的评价;虚心接受领导、同志的批评等。这,无不体现我们时刻都在爱与被爱当中。我们是爱的实践者。几年来,一直资助咱们凯文学校帮助的夏河县王格尔塘镇的藏族失能老妇人当子吉;为院子里农民工子女义务辅导功课等。我觉得,这些我该做、我要做、我能做、我会做、我要努力把它做好。爱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不必回报。写到此,我又问自己;爱是什么?那个面上长着红粒的、上课玩耍,在老师“上课要有规矩”的教导下,放学后请求老师的宽恕的学生一定幡然悔悟。这,就是学校教育要求的结果,也是配巴尼先生的初衷;这,就是老师的职责,也是教育的魅力,更是爱的馈赠。爱,是给予他人情感,并使他人受益,使自己完成自己心中良好的、合乎公众的的意愿,最终使爱的人向周围的人传递爱的种子。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那是在做秀;有人认为,那是在刷存在感;也有人认为,那是在捞好处;还有人认为,那是没事找事......狭隘的、只为自己的所谓爱是对真爱的亵渎。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言:“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十多年前,教育界及社会上曾掀起了《爱的教育》阅读热潮,我有幸裹挟进了这股全民读书的浪潮。时隔几十年,如今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近年来,出现了教育界不愿看到的“逆流”。因种种极其现实的原因,造成老师“不敢管”“不愿管”“管了有说不尽、说不清的麻烦”等诸如此类的社会怪象和教育悲剧;工作中亦不乏缺爱的家长,特别缺爱,不懂得爱学生。如有一位学生,上课时常睡觉、打盹。当我叫醒他时,眼睛通红、咬肌暴露、眼神愤恨,谈心狡辩“我刚睡”“我只是打了个盹”“真的,老师。我没睡觉。不信,问问旁边的同学”“我怎样解释你才相信我没有睡觉”等。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无独有偶。有一位学生当堂作业因瞌睡写了五行错乱的笔画,当下课面批时,哼唧着不情愿交作业。看到作业,我说;再不敢睡觉了,你看,写成啥了?第一次怎么也没写完。第二节课该生不在教室,我派学生找该生进课堂上课,答曰;“不上。”学生睡觉,说不得;学生不好好写作业,不能说。试想;要老师干什么?干些啥?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学生才满意?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不可能只是“天问”。这虽是现实遇到的个例,但引人深思:我们怎样教育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是放任自流?是装糊涂?是推给下一位上课的同事?是装瞎子、聋子?还是及时制止或课下谈心?假如这样我们是否谈得上为师?是否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培养人。毕竟,干涸的土地需要清流的浇灌;娇嫩的禾苗需要阳光的照耀。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个人禀赋迥异,相信没有一位家长对学生说不要听老师的话。学生在成长,我们作为教师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在成长。咱们得引导学生明白:成长的路上不仅仅有鲜花、曼陀铃,还要有荆棘、大山般铁青的脸(诗句)。我想起《“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一味赞美的母爱与一味批评的父爱是两股爱的清流凝聚成的爱的力量。近两天,教育部有史以来,破天荒明确要求教师自己批改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规矩上课”“规矩写作业”是职责所在,天职使然。这也说明我们确需将再遇到诸如此类的现象时依然是像杜鹃滴血一样,无私地奉献我们的爱。毕竟,学生们亦在成长,相信学生们在一定的时间段会理解老师的初衷与要求及作为学生应有的基本操守,也会将爱的种子传播广大。   

让我们重温《爱的教育》,在三尺讲台,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将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对父母、对学生、对周围人的爱毫不了吝啬奉献出来吧。

爱,正在路上;爱,还在路上。让我们一起珍惜爱、传递爱、播撒爱,共同谱写一部爱的传奇。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得

25个错误》读书感想

吴永刚

这个假期,难得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慢慢读完《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抚卷细思,感慨良多,同时也感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诸多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记忆犹新的也是最不愉悦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对照切身代入,是一种很好的进步。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有所悟、有所反思的进展,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考量,从而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适应学生发展满足教育教学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师生共同发展成长。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一样解决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职责和对学生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深识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作为刚踏入教育界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岗当老师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当我行使权利出轨时,这些新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在此,我也建议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丁丽娟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一天应对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主角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学校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取的机会,是选取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目标并做好目标的分解,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自身潜力的了解,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人生的目标,到达成功的彼岸。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中发现,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忙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忙别人,他都能够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谢谢教育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此刻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教育是事业,事业的好处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身体力行,把教育引回“初心”

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赵芳梅

教育是原生态的农业,是一门与生命、与灵魂对话的艺术,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的过程,是对每一个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的崇高事业。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唤醒

“唤醒”教育并不是依靠高大上的形式,而是能更贴近于心灵的榜样才更具有影响力。在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榜样”,并乐于树立学生中的“榜样”,通过“榜样”“唤醒”学生,才会使教育更有效。
 人的德行不是靠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似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而我们教育者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合于教学和生活中,让美和丑的概念逐渐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久而久之,孩子们才会崇尚真善美,痛恨假恶丑,并把这些意识渐渐地,不自觉地变成自己的行动。能借助榜样引导学生“自我唤醒”,就能让我们的德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处于怎样的年龄段,他们都有获取成功的欲望和潜能,对待榜样我们因势利导,并利用学校独特的“典型”资源,不“吝啬”表扬,做足“激发”文章,那榜样的巨大效应就会不断释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要率先做学生的楷模,才能谈及教育。教育学生,要宽严适度,恩威并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断鼓励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不断肯定他们每一点进步的“闪光点”,而不是去打击、抱怨学生,发牢骚把学生贬得一无是处。因此,教育就是教师要用一份宽容、关爱、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把学生贫瘠的荒漠心田,浇灌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沃野绿洲。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更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实际上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他们人生真正的摇篮,他们的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品质态度、心理健康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转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等,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巨大集体焦虑漩涡中,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等。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是好事,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教不是越早越好,罔顾基本规律的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补习,不在于“抢跑”“逼跑”,也不在于上名幼儿园,而在于父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陪伴,在于父母对教育的认知和理性,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最好的起跑线。所以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势在必行!让家长了解对孩子真正的爱是陪伴,最好的陪伴是阅读、是榜样、是游戏、是大自然。

三、教育生活化

众所周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教育不能脱离于生活,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在功利与势利的驱使下,完全被应试化,把学校仅仅当成了一个传授知识、学习课业的场所,一切都是为了知识而教,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生也仅仅是为知识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教育没有融入生活,生活也没有贯穿于教育,教育完全与生活脱离、学校完全与社会脱离、书本完全与实践脱离,教育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也没有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分数和成绩,只有反复的考练,只有题海战术,只有耗尽时间和体力一味接受知识的“灌输”,对外界不了解,对生活常识一概不知,培养出来的“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书呆子越来越多。

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生活常识的掌握、生活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教育,不只是教会洗碗、做饭、穿衣服,让学生能够种庄稼、能够劳动,能够自理等,这些是生活教育的应有之义,但绝不是生活教育的全部。生活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很宽泛,生活教育相对于只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它是一种活的教育、一种真的教育,它是一种来自生活、依据生活、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一种为生活的向善、向好、向上的教育,更是一种关注灵魂、关注生命,让未来的人生变得多姿而美好的教育。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就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把教育的一切融入生活中,让教育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读魏书生有关书籍的感想及反思 

姬永玲

寒假短短一月多,翻阅了魏书生先生的有关教育书籍,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总结为如下几大部分:

一、人生哲学

始终强调“过幸福人生”,魏先生幸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环境上——国家最好时代:没有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个人三观上——没有过分欲望:生活简朴。认为生活在平常的岗位上,干平淡的事情,做一个平凡的人。生活态度足够谦卑,就是要用谦卑的态度去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认为追求高人一等的人,不叫人,叫东西。确立一种意识叫做——双赢,服务别人是双赢的前提。习惯将各种利益统一起来,认为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

3、个人经历上——看到过黑暗,所以更加珍惜光明:在24岁的时候经历过两年的批斗。应对方法——自觉将神经由黑暗转向光明、用运动来增强体制、加深了对人情冷暖的感悟(加深了对“人”的理解)

4、教师职业是幸福的+平常岗位做出伟大的事情 eg:古今圣贤

5、人生状态建议:(身)松(紧)——(心)静(闹)——(气)匀(乱)——(情)乐(苦)

二、教育生涯

1950年5月1日出身

1969年,19岁,第一年教书,没有任何培训

1971年,21岁,教学先进个人,调到工厂公交站线先进工人,做了一年,期间不断上交书面申请

1972年,22岁,电机厂先进个人,副厂长,期间不断上交书面 申请

1973年,23岁,文化大革命挨批斗,挨了两年

1978年2月22日,28岁,在盘锦市三中教书,最好班和最坏班同时教。

1978年9月,28岁,任盘锦市三中的教导处主任

1986年,36岁,任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

1995年,45岁,盘锦市教委副主任

1997年,47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2010年,60岁,卸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现在,魏书生中学、书生中学(一所公立、一所私立)校长

三、教育根本大法

第一件事:找优点,写出自己的10条优点

第二件事:做简单事——(落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件事:

1、明确目标(学什么,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明确。将政治学科的能力细化,并进行分门别类的联系)目标要清晰。(数学统计可用于成绩、发言次数、交作业的情况、迟到、早退、家庭情况等,详细的记录每个学生的这些情况,然后定期的谈话,每次单独谈话之前,准确的记住每个学生的数据,这样对他来说是一种肯定和重视,当然多说一些积极得到方面,把握好这个度,不然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备受监控的局面,尤其对于一些内向、自卑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制定计划(怎么学),逐渐提升难度。计划要科学。(怎么学,你可能接触过导学案,讲课前的10分钟,你可以用导学案,这样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对所学知识点印象深刻,可以是阶梯式的基础知识自学、提问——教师拓展讲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要知识点的总结和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这是学生最缺乏的,在你阅卷的时候你会发现,学生知道知识点,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阐述,所以,在课堂最后,你可以按照我们写论文的逻辑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不会答题,其实就是还没有彻底的搞清楚这个知识点的理论逻辑。本质来说,因为他们的接受教育的水平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思维逻辑。 

3、具体去学:将课堂变为学堂,课堂上教学的核心是明确学习目标、学法、竞赛体系来主动学、练习做题。最后的作业应是有效作业。训练注意力,提升学习毅力、所有能力都是在学与练中增长的,注重教学效率,任何都以分钟计算。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体会学习快乐、成长快乐上来。

学习习惯:定计划、预习习惯、老师适应学生、自己留作业、错题集、互相出考题、筛选信息的能力、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

第四件事:管理学生

规范学生行为,重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这是一个对你来说是最省事的办法。起初,你可以与班级中最调皮的学生搞好关系,可以给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因为这学生学习成绩大多不是很好,他们就是通过捣乱来获得人们的关注,也有可能是内心自卑的,因此,我们做的就是给他们职务,充分的信任他们,重视他们,即使错了,也要鼓励他们,这些学生往往也是情商较高的孩子,而且也是很聪明的。据研究表明,这些孩子在每个领域会有出色的表现,但在成长过程中引导不当,也会变成危害社会的人。这类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引导。还有学生内向、自卑的,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成长中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真正的活出自我,避免以后出现抑郁的倾向。这两类学生应该是班级中的两端,因此要让他们也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级管理不能一直依赖有领导能力的学生来承担,这样的话,我认为,教师没有做好育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模式,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自我约束,即同时看到学生的光明和黑暗、消极和积极,重在培养学生的光明、积极神经,忽视黑暗和消极神经。这样做的原因还是落实到了心理状态上。魏书生认为这是一个人应有的状态,一个人就应该这样去生活。不要让孩子在自卑中、痛苦中学习。在班级里要干掉傲慢,解放自卑。改变学生永远是用光明部分照亮其他黑暗部分的过程。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过犹不及,要适度休息。但是休息的时候也要用“干正事”来休息。即用积极的方式来体会世界的多彩、生命的奇迹。

第五件事: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四、班主任工作概论

1、原则: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将事情细化到底)

2、写日记(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是教师写日记记录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二是教师也要记录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人的情况。通过每天小事情的记录,观察班级的学风变化,进而更新管理办法,还有可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定期给每个学生做诊断与总结。另外,学生每个人轮流记录班级日记,教师可以看看学生眼中的班级,节假日,让学生组织举办一些活动,活动设置尽可能的让每位同学参与,加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给大家展示过去所有同学和班级的变化。)

3、教学环境建设

4、锻炼身体

5、写格言,写优点

五、教师专业成长之创新

1、创新的起点是从长处来创新

2、创新是从微创新做起的,创新就是明明白白、整整齐齐、仔仔细细过日子

3、别瞧不起小问题、小长处,要从小的问题上开始改变。微改变——微创新——微进步

4、教师遵循的成长道路:看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在行走坐卧中,做到“做明白”——然后日久天长,养成习惯

六、演讲形式

1、动作轻松:跑上台、跑下台

2、语言直白:只讲大白话、大实话,不讲高深的东西(这点需要说明一下,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一个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要有所掌握,这样,我们举例子时,避免对个别学生造成无形中的伤害,比如、单亲、残疾、农村孩子,因此,教师举的例子要适用于大多数孩子。

3、边演边讲:手、脚、腿、表情、头——能用的都用上了,收放自如的人是因为本来就是“大的人”,所以“小人、中人、大人”都能来。

4、懂得互动:和听众进行实时互动,似乎已经是魏先生的本能,可以将这种本能称之为“听众链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懂得讲是为了听众。他和听众互动的时候,对听众的具体状态是有具体指导的。

例如:通过各种简单问题来调动学生,口头禅“大家说,是还是不是啊?”

例如:灵活运用想象力调动学生,打开大脑电视机、大脑自带光芒。

5、声音多变:魏书生的演讲声音的确很多变,这种多变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可以角色扮演。

6、实践方面——锻炼注意力+想出学政治方面自己的3大优点

教育的确是一个包含非常非常多方面的有机整体,我要找到这些要素,并且把要素有机地排列出来。然后指导自己去做,坚持去做下去。

最后,我想建议的是,要不断的阅读,我们的阅读不能仅限于思政专业,我认为,两个学科是最重要的,一是心理学,这是做好班主任和教师必备的,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这也是前面学生选科时发现的,也是高考后的一个思考,还有看了国外的教育模式的一个启发,我们既然教政治,就应该从根源上进行探索,从知识的渊源上进行启发,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从学科的启蒙阶段要进行引导,虽然对他们来说有点困难,但至少学生对他们即将面对的专业有所了解,到时,选科时,不再不知所措。还有,教师从是知识点的根源简单讲述,这样学生更能理解,形成一定的思维逻辑。文化一块,还得深入的学习研读,传统文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何亚珊

在假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赵佩佩

利用假期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

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

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务必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读书对于现代人来说成了一种奢侈,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读书对老师来说不仅仅是提升自我,更是业务需要。

回顾踏入教师行列年的我,感到很惭愧。那些教育名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

所以,作为教师我要把读书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每一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我的必由之路。从此刻起选取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引领 培育中学生“文化自觉”

——读《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叶澜著)有感

张志丹

“文化自觉”是我国已故当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97年提出,至今引起各界关注和积极探讨。实际这也是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追求;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应永葆自己的的文化自信,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该熄灭“文化自觉”之火,这是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骄傲,更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之所在;传统文化融入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蕴含着历朝历代华夏儿女民族精神的魅力与内涵。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中学生的成长,关乎着青年的发展,也关乎着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故而,如何“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培育中学生文化自觉”,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形下,对于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到底是什么?

学界对文化的定义较繁多且说法不一,广义上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与自然的概念相对。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是: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概括而言,精神领域的创造是人类走出野蛮时代,产生文明后开始的,故文化史在文明史之中。文字的诞生与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农村,曾一度将识文断字作为区分文化人与没文化人的标准;而现代社会则以人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将人区分为各种“家”。叶澜先生对文化认识有四点,一是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创造,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自然作出的改造活动与产物;二是就文化活动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工具是以文字为代表的一系列,随人类精神创造不断丰富变化的符号工具;三是文化的另一个聚焦点是“人”本身;四是教育与文化传统有着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归结为代际的文化传递和个体的文化知识学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价值取向上,指向人的自强与自立,关怀人间生存与世道的完善,自强自立和对人身力量的赞美的精神内核,蕴含于中国神话传说和经典文献中。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史记》、《左转》、《诗经》、《论语》、《易经》、《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之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整体综合、弥漫渗透;成对同根、相互转化;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三大方面,皆在古今名篇、书籍及文献言论中有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是“以启蒙善导之慧,成仁人志士之德”。孔子儒家教育承接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核心价值,智慧与道德的统一是儒家教育的高妙和深刻之处。志于学而善于学,即坚守学的志向,学思结合、学思行结合。善于导,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其一,善察人、识诸生;其二,善启发说理、重相互对话。以人格力量成人之德即以德立人,强调以诚相待、心怀坦荡,坚守正道、进退自持;自明自强、不畏艰难。

三、如何培育中学生“文化自觉”,促进青年一代实现“生命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天地之道为大道,言明了人间世事多必须遵循的道理,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天地大道的基础上实现生命自觉,即在遵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个体应对自己的生命存在状态觉知,成长目标清晰了然,确立个人理想和人格,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的追求这一切。显而易见,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蕴含着华夏儿女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明沉淀,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尤为值得当代青年深入学习和深刻领悟。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在逐步形成,正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洗礼的关键之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一关键节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断养成“文化自觉”,逐步走向“生命自觉”,我想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又解什么惑?这完全取决于师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无学识如何教得学生,师身不正又如何正得学生?故而,要以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教师最应该学精悟透中国传统文化,最起码也应达到知与解的境界,才可与学生探讨学习之。

(二)融于教学,知行合一

传统文化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间。近些年,国家高度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国务院及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通知文件;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学校从不同层面对学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如何使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使学生入脑入心,内化为个体知识、思想和动力,这值得深思!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融于其他课程教学中去,作为学生素养教育的核心;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学思结合,而后将内化之知自然地践行于现实生活。

(三)自强自立,自觉自信

中学生当有志向,须学会自强自立。通过古今中国名人、名篇、名言、名句、神话传说、典籍名册、故事等传统文化载体,引导学生继承优秀文化和思想,同时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所蕴涵的精神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质,聚焦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树立榜样和历史人物偶像意识,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之心;在建立学生自强自立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应以古今之理和古今之知去撞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以实现“生命自觉”的远大追求之力,鼓舞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自信的漂亮人格。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之宝、力量之源、智慧之基、民族之魂,青年一代应该骄傲的继承和发扬,而不必惶恐传统的精粹是否能经受得了现实的飘摇和岁月的照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永恒的火种一样,无论何时何地总能给人以光和热的希望与温暖,催人奋进、使人智慧、叫人感慨!

         

《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

魏佳玲

感觉现在自己碌碌,无暇静下心来读书,趁此寒假 , 我认真读了张玉芬老师的《教育从爱开始 ——冬雪篇》这本书。刚捧上这本书 , 便让我爱不释手 , 封面上朵朵雪花犹如老师们纯净的心灵,深深地吸引了我。封面上托尔斯泰的一段话更让我情不自禁地要读完这本书 :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天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这本书分三辑来介绍。第一辑《育而有道》主要讲述育人心得。第二辑《教而有方》主要讲述教学艺术。第三辑《思而有悟》主要 讲述教育理念。书中没有深奥的道理,全是一个个来自真实教育生活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又不得不深思。

我从一个个教育故事中体会到 : 教育从爱开始 ; 没有爱的教育是不行的 ; 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 ; 教育,更需要爱的艺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如何把学生带进知识的乐园,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那一门学科,喜欢上学。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 : 我刚接手一个新班,进行了一项调查,让学生写出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结果陈明同学毫不客气地写道 : 我喜欢男老师,不喜欢女老师。一天,陈明竟然拿了一条蛇在班上吓唬其他人。我知道后,毅然走到他面前,故作镇定地说 : “把蛇给我 ! ”陈明不敢相信我竟敢拿蛇。我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捏住蛇的头部,把它放生了。事后,我没有对陈明大发雷霆,而是 真诚地对他说 : “我要谢谢你,谢谢你让我变得勇敢。女孩子天生胆小,这是事实,男孩子不但不该嘲笑她,而且应该努力保护她们,这才是男子汉所为。老师希望你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 ”从此之后,陈明变了,变得爱帮女同学,班上有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对于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坏学生”,张老师没有板起面孔训他,也没有向家长打报告,更没有不闻不问,而是以“爱”为前提,用教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做一个好人”的信心和希望。教师爱学生,是一种天性,也是一门艺术,因为爱既包含着赞扬、鼓励,也包含着批评教育,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错误思想,及时给以恰当的批评,及时帮其纠正,更是关爱。张老师用自己的艺术,成功地感化了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从爱开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没有感人肺腑的的事迹,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师生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却是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书籍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但在每个人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它显得又是那么单纯与具体。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此平凡,但能让学生深深地感觉到。我认为“教育,从爱开始”意味着教师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灯,照亮他采拮知识的路途, 做孩子人生的航标,指示他驶向光明的彼岸。我们要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才能使一株带刺的蔷薇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1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习不好,但他却会在其他地方表现出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优生和差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在学生迷茫无助,找不到自我时,作为一盏明灯,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做孩子人生的航标,指示他驶向光明的彼岸,使他找到发展的目标,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2 、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孩子,有时候鼓励的语言,赞扬的语言可能会事半功倍。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可能会对孩子的一辈子产生影响。你对孩子付出了爱,孩子也会用爱来回报你 。

3 、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 博大的胸襟宽容 学生,用极大的耐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 爱学生 ,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只有这样的爱,才是 对学生 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 :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让教育从爱开始,让爱在教育中传递,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爱,从爱中感受到爱的力量,让我们的爱在祖国的花园中尽情的 绽放吧 !老师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份爱一直在我们生命中延续,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 做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因为教育,从爱开始 !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马玉麟

近来给我带来最多启示的要属最近所读的怀特海先生所著的《教育的目的》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许多教育家也在不断探索。有为社会准备的说法,有追求完善个人自身的说法,也有两者均有的说法。此书所主张的“教育即生活本身”也一语道出教育的本质。要培养出能学会基本生存,到提升生活质量,再到帮助改善他人的生活的人才,必须先要培养其学会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摆脱僵化思维。我从教中常常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惰性思维感到头疼。尤其是数学科目的特殊性,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可惜的是,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习惯,只会机械地背诵文字、公式,无法验证、应用、融合所学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就连“现成”知识也懒得记忆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这种多年形成的惰性思维和学习习惯真的已经到了“晚期”而无法“救治”了吗?

在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我得出该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书中强调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可学校教育中的很多科目都退化成了无意义的知识碎片。想想我们自身的学习过程,很多从小都经历的是这种灌输式教育,或者填鸭式教育,可是我们现在依然能主动地思考问题。然而我们何时慢慢从被动的经验接收转变为主动寻找真理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从大学到进入社会后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促使我们联系地看待问题,思考社会,反省人生,又计划自己的未来。虽然没有老师再手把手告诉我们怎么做,可生活却默默引导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都是我们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灵感和经验。刚开始,我们的观察力,头脑思维,动手能力都比较差,但生活会倒逼我们逐步地完善自身。

没有老师,我们却学的更多更深刻。由此可见,填鸭式教育的产物——惰性思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之大。作为中学教育者,如果我们早些认识到这点,无须待学生进入社会生活,而是更早地帮助学生在建成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上打开突破口,我相信,学生的一生都将受益匪浅。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怀特海在书中给出了答案。第一,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这种孤立状态扼杀了我们当代课程应有的活力。在教授知识时,要尽量全面、透彻、精细。第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必须永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我们借助教材教授学生解二次方程,学生学会了。可仔细想想,我们教学生解二次方程的意义何在呢?有人说:人的大脑就像一件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学生学会解方程的意义就是磨砺其大脑,以备之后之需。但该教育理论是最危险、最错误的观点之一。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不可能经过一时的磨砺之后还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想要赋予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此时此刻予以锻炼。回到二次方程的问题上来,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代数用来清晰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度量。我们不可能脱离度量而存在。代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量的概念,而无论是诗歌的节奏,音乐的音阶,又或是语言表达都涉及量和数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国家很大是没用的——它到底多大?而我们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又怎么会和音乐、诗歌等有联系呢?

其实在教育界,“纸上谈兵”,“学无以致用”,“理论和实际脱节”,“各学科分隔独立”的现象已逐渐受到重视。我们不断强调各个科目知识在现实情景中的应用和结合,各科的试卷题目也常常蕴于现实问题、现象和其他学科问题之中。这只是一个积极的开端,前方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探索。而且帮助长期习惯于灌输课本知识的教育者和长期习惯于被灌输理论知识的学生进行教与学的转变也需要很大的努力。然而无论何种困难当道,教育改革都势在必行,不仅是中国,在全世界亦是如此。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每个国家年轻的一代,不重视其智力教育的民族注定是要灭亡的。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读后感

苏建邦

在这假期里,我有幸阅读了陈宇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陈宇老师知识渊博、思路清晰、充满智慧,给我的班主任工作思路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直观明了,清晰醒目。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做专业的事,就要用专业的方法和工具,就要具备专业的思维。陈宇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正是我们作为班主任所需要的专业思维方式指导。一边学习,一边反思。不禁感慨,自认为自己的班主任还算是得心应手,哪曾想,在书籍的对照下,自己其实还差很多。

我们班主任真的不可能做到班级50个学生人人都做到重视,但是如果把中等生重视到了,那么这个班级的管理其实是非常轻松的,他们会愿意去承担一些工作,并且做得非常优秀,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中等生有很多的潜力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能好好的重视中等生,挖掘他们的潜力,这个班级真的是会发展的非常迅速。

在第四章学生轻微违纪行为处理流程里,思路清晰:“首先,学生有无违纪、违纪的程度怎样,需要有明确的认定标准。处置方法与违纪程度相关,如对初次退到与经常退到的学生,处理方式肯定有所区别;对学生打架处理和对逃避值日生工作的处理也不可能一样。其次,对违纪行为进行处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帮助他们认清错误,制定整改方案,且持续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应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恢复自信,自觉保持行动。最后,对学生较为严重的“轻微”违纪行为,班主任要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保持沟通,及时报备,处置方案要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征得同意。”

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非强制的,但班主任应该对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最好让他们为孩子买一份保险。虽然谁都不希望意外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一份保险将会帮上大忙,非常有利于平息事态。

在我们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违纪现象,小到迟到,大到旷课、打架等等,陈宇老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第五章班级教育、教学秩序管理中:“课前准备十六字:“铃声响起,速回座位,检査用品,开始预习。”责任人是本学科的科代表和当天的值日班长。这样,每节课的课前准备管理人员至少有2人,由他们负责落实有关规定,课前准备在硬件方面的要求是讲台、黑板整洁,教学仪器设备准备就绪;对学生的要求是利用两分钟预备时间定下心来,把本节课需要的课本、资料准备齐全,适当做一些预习、复习工作,以良好的状态等候科任教师。”课前的秩序管理非常重要,否则会影响任课老师上课心情和秩序、效率,陈宇老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至此这本书基本上就读完了,真的是收获了好多的方法,特别是这些方法告诉我,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去看到本质之后去想相应的措施,我想到科学两个字,科学的管理,科学的进行教学,班级管理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黄磊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 ! 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每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己,走近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刁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读书笔记

张海龙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一直在努力探究的问题。我带着同样的的问题,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李炳亭先生《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一书“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是《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一书的核心理念,如何冲出传统课堂,使课堂高效,让学生真正有所收益,师生共赢

一、高效课堂的优点及意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不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简单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

所谓的“高效”就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在《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书中,作者对传统课堂大加抨击,认为这是教师抱着学生走的学习形式,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中国教育的诸多症结集中表现在课堂上,找到了课堂这个“支点”,便能撬动“地球”。共同体的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瞄准两率开始动手术的,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

二、高效课堂的实质

高效课堂的实质应重点专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高效课堂的要求: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加大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目标、自主实现目标、自主控制进程,成了课堂的主人,一切为自己干活,清楚了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老师学,因而积极性大增,效率高效果好。自主的课堂上不能是那种自由的散漫的任其自然的学习,那种想学什么学什么、想学多少学多少的低效随意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也是让学生展示的舞台。好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中,不断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后进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长补短,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功感、优秀感、羞耻感、落后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展示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唯其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个性,尽其所长。他们人人都在自学、都参与研讨、都进行展示,只是难易不同、深浅不同、形式不同,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特点。教师在指导、点拨时,在叫学生展示时,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差生”。做到强的不下滑,弱的往上赶,共同进步,缩小差距。

三、高效课堂的实际操作应重点专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作用高效课堂中教师要成为“第三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

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

其次,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同学”,我们常讲,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

再次,一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谓教师的“决定者”,还因为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

课堂放生,教师放权,教师少讲,把学习留个学生。主体与主导,《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文中这样来解释“主导”:主要是引导。传统课堂“讲得精彩就是好老师”,而高效课堂主张教师的第一要素是“激励性”,教师的最大价值应该体现在如何激励学生的学。所以说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只有以此为标准,去研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才能做到高效课堂。   

也许很多老师会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太差,不适合开展高效课堂,只适用传统教育。我想说: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匹黑马呢?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王熠晔

   2020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对世界,对国家,对个人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我和一位六年级孩子的母亲,我们共同迎来了2021愉快的寒假生活,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当然孩子也有假期读书任务。受疫情影响,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因此,我给我自己网购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完成我们寒假的阅读计划。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深受启发。《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自己多读书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因为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这也是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书里面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也让我感受颇深。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严格要求自己,争当一名“理想的教师”,为培养“理想的学生”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教育漫话>>读后感

王慧慧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如是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诚然,书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全面细致的教育更是不可缺失。《教育漫话》的阅读更使我耳目一新,颇有收获,更进一步的对“教育”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打开读,被其吸引,半天就读完了,确实觉得教育是有方法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合理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成就一个人,点亮一段光彩的人生并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可圈可点,同时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书中包括了家庭教育和学习教育两大类,具体到衣食住行以及性格培养、学业进步。从生活点点滴滴学习,影响身心,提升素养。

家庭教育—启蒙素养的形成。

社会教育从生活习惯开始。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当其冲。在当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得更大,在忙碌的奔波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照顾家里,更好地注重孩子的启蒙教育,这势必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无论多么繁忙,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最大。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以后就难补救了。二是注重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书中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呼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其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但总的来说,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认为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原本也是为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是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全面仔细考虑,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成长的家庭氛围,这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教育—勇攀高峰的基石。

学校,孩子后天学习的重要基地。要成才,先成人。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之一。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而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相一致。因而,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素质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完整本书,感悟颇多,收获非凡。对于从事于教育行业的一名老师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加深刻的铭记于心灵深处。同时,也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不断学习充电,提升素养,朝着更为优秀的自己前进,更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奋斗。

 

《你能成为优秀教师》读书笔记

包多加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都是无穷的,这个假期有幸读了《你能成为优秀教师》一书,我又一次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师只有时刻持续学习的心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的理论思想与技能,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永远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审时度势,不断激发勤奋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书中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务必具备以下素养:对工作敬业--竟也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对学校忠诚--忠诚是信赖的前提;对领导服从--服从是步迈协调的保证;对自己信任--自信是成长的基点;对他人欣赏--欣赏是快乐的源泉;对社会奉献--奉献是卓越人生的境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成功,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它不会一蹴而就,成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离不开工作,工作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平台,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务必重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全部的热情。大家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干的是良心活,是呀,我们的身上担负着教育好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我们更就应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我热爱我的工作,它让我得到尊重,得到幸福的满足,光有热爱是不够的,我要做的事在热爱的基础上如何让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受人喜爱和尊重。作为教师,就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多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凡是多问问大家的想法,做到对学生信任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就应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的给大家创造一个战士自我的舞台,时刻用用心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和孩子们,用阳光般的笑容感染周围的人,快乐是能够传播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要努力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从小事开始,坚持天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容易的事情十分认真的做好,学会欣赏他人,多向同事学习与同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欣赏。有句话叫“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人人都有我们值得钦佩的地方,真诚的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喝彩!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做事,先做人,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有德的人才能够把事作对,有了好的人品做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正气。做人要时刻持续一颗自律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守住自己的道德准则,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变会得到多少,若你没有得到那便是付出的不够,我们不该去埋怨别人,更不该起埋怨人生。没有谁辜负我们,辜负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最后,让我们心怀感激之情,感激我们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我们就应感激我们的学生,我们成绩的取得是应为我们有这帮优秀学生的表现,孩子们,真心的谢谢你们!是你们和我共同品尝工作中的酸苦,分享工作中的快乐,真心的谢谢!为了优秀的你们,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让我们一齐加油!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杨彦涛

如果人终将会死,那么在这世上短短的几十年,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书里的主人公的答案是追求极致的精神艺术的表达。他抛妻弃子,放弃了原本美满的家庭,体面的工作,独自来到巴黎追寻精神的涅槃,他在巴黎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他勾引朋友的老婆,害她自杀却毫无感觉,他对亲人朋友冷漠至极,却对艺术的追求热情如火。他一生极致追求的生活的意义最终在一座小岛上实现。

我想对于他来说,可以说一句:此生无憾。

我崇拜这一种精神性,对于物质条件完全不在乎,只要活着就行,只要还能画画就行,人的乐趣极致就是创作的过程,全身心的投入而得到的愉悦感,当作品完成之后意义就不在了,哪怕对世间来说是最伟大的作品,斯特里克兰最后创作了一副旷世之作却让他老婆将其烧毁大约也是自己最终得到了满足。可是我做不到,现实生活中誰又能真正舍弃呢,自己的家庭,责任的枷锁,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在大家沉醉于那副画气势磅礴的伟大之中时,一句要不要喝点酒,就让杰作的魅力瞬间破碎。

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的肩上扛着责任,我们每天奔波忙碌,为了可以活下去而努力,我们放不下父母,儿女,放不下重担,我们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洒脱,用自己完整的生命去探索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吧。

我想对于他来说,可以说一句:此生无憾。

我崇拜这一种精神性,对于物质条件完全不在乎,只要活着就行,只要还能画画就行,人的乐趣极致就是创作的过程,全身心的投入而得到的愉悦感,当作品完成之后意义就不在了,哪怕对世间来说是最伟大的作品,斯特里克兰最后创作了一副旷世之作却让他老婆将其烧毁大约也是自己最终得到了满足。可是我做不到,现实生活中誰又能真正舍弃呢,自己的家庭,责任的枷锁,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在大家沉醉于那副画气势磅礴的伟大之中时,一句要不要喝点酒,就让杰作的魅力瞬间破碎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的肩上扛着责任,我们每天奔波忙碌,为了可以活下去而努力,我们放不下父母,儿女,放不下重担,我们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洒脱,用自己完整的生命去探索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吧。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精神震撼,醍醐灌顶的感觉,细想之下又觉得无法企及。在我们纷扰纷乱的生活里,有太多的责任需要去扛,令我们无法喘息,但是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学习斯特里克兰的精神,全身心的去投入创作的过程。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全神贯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的时候,时间过的极快,内心极其的充实,有一种满足感,即使没有完成什么这一种状态都令人愉悦。所谓的快乐不过如此吧。就像毛姆说的那样,作家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作的酬报;对于作品成功或失败,受到称誉或诋毁,都应该淡然处之。

希望大家都可以专注与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自己的乐趣,不要过多的在乎他人的眼光,找准一个方向就向前冲吧,当你竭尽全力的时候,你想要的都会有。

 

教师读书笔记

卢超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爱学生是关键,怎么爱学生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我们从书中汲取营养来成长。教师读书笔记有感摘抄分享给亲爱的读者!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推荐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这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先,每一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此刻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假期读《老人与海》之读后感

史万仓

桑提亚哥(Santiago)是个可怜的老头——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Hemingway)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老渔夫在海上一无所获地漂流了84天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marlin),这是一条比他的渔船还长2英尺的鱼,是在拖着渔船整整两天两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鲨鱼,经过殊死的搏斗,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没有让老人桑提亚哥成功,却以光秃秃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这个硬汉面对挑战如是说。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义所在,还有他趋向坚韧的力量。故事的头尾,都出现了名叫明诺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继承老人的事业。何止捕鱼的事业要被传承,这副铮铮铁骨又何尝不为我们所崇敬、所供奉、所学习呢。在老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内心同样是年轻的。文中多次描写到狮子,阿非利加海滩上,狮子在笑闹嬉戏,它们浮现在老人的梦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样揭示了老人永远不会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不妨将鲨鱼看作打击,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He didn't beat you.Not the fish.")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王静

读完这本书,我竟会不禁怀疑,这书是否出自一名正常人之手?因为,她那生动的描述,是那么细腻;那么富有生机。她那对世界的感知,不禁使我们忘记她是一个盲、哑、聋的女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资料,时常使我心头温暖,不同于其它的名着,读起来使人黯然泪下。虽然当我们读到,她只拥有了十九个月的光明与声音,就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听力时为她感到同情,但是,当再看到她遇上了许多好心人时,不禁在心底为她祝福。这也足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充满了爱的。

全书从海伦得病而失去听力、视力后,被沙利文老师逐渐从黑暗带到了光明,从无知走向了成熟开始,将海伦一生的经历展现给了大家。

读完这本书,海伦那坚强、乐观的形象,依然能在我眼前清晰显现。在她书中描述的一切,我觉得这对于一个残疾人几乎不可能。可她却证明给了我们看。也不难想象这背后有多么的艰辛,如:沙利文老师为了让小海伦了解水,只有把她带到水龙头旁,让她用那稚嫩的手去感觉。在冰冻三尺的严冬里,这样反复的训练,怎能不让人心痛?也就是从小的锻练,使海伦拥有了一颗坚强的心,也让她收获了哈佛的通知书。

海伦的一生也证明了我们课本中的一个道理:海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珍爱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不因为生来的残缺而碌碌终生,反而成了她生活动力,让这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不断延伸这生命的价值。就如一位先哲所说:“生命中可能会括风下雨,但我们能够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

在本书中的结尾中,作者也向人们发出了她心中的渴望,不,就应是许多人的心愿。那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残疾人渴望光明,那我们呢?我们拥有更多上天的照顾。但可悲的是,我们却没将生命发挥极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讽刺。所以把握这天,从这天开始,延伸我们生命的价值,既使头发渐白,我们的心也要依旧有活力,人活着,不就应只追求生命的长度,而更应追求生命的光彩!

 


官方二维码
热线电话:
0931-2862619
Copyright © 2019 兰州凯文教育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20000969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302001103号技术支持:宜天网络